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,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。息是多出、盈余之意,”《黄帝内经·玉篇》说“瘤,息肉也。”《说文解字》记载“息,寄肉也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。不过那些生长在皮下的囊肿、脂肪中的脂肪瘤、肌肉内的肌瘤等,也可引起体表的隆起,但不属息肉范畴。
息肉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。儿童型息肉主要发生在5~10岁的儿童。 从病理上来看,其内容不一,有的是良性肿瘤,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。大便周围带血和便后出血是主要症状,出鲜血,血量不多。直肠下端息肉可能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,似樱桃状,色鲜红,便后可自行复回。当炎症并发感染时可有黏液大便、大便频、便不尽等,长期可出现消瘦,贫血等。现代医学对其真正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,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: 1.遗传因素:胎儿在胚胎期,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。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。现在不知您家孩子的息肉是多发还是单发,建议通过手术治疗,如不及时治疗,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,导致其贫血。一般经肛门切除就可以治疗此病,手术在20分钟左右就可完成,对孩子没有其它方面的影响,比较安全。 2.慢性刺激:由于饮食习惯改变,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;或因痢疾、溃疡性结肠炎、血吸虫病、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;以及慢性便秘、粪便干结等,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。
过去,由于检测手段不够,往往不能早期发现,以致于许多病例并发癌、出血等并发症才得以发现。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,内镜检查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消化道检查金标准。
一、息肉形成与生长过程
根据数据总结:息肉发展史是比较漫长的。从最基本的生长到成癌过程时间约7~15年。前1~10年时间是息肉癌前病变的一个过渡期,正在酝酿中。
(此组图片为:息肉生长史)
二、息肉形态分型与病理分型
内镜下见到的息肉是黏膜向腔内的局限性隆起。
形态上常规分为:无蒂型(又称:广基)、亚蒂型、有蒂型息肉。
(一)肿瘤性息肉
1:管状腺瘤
2:腺管绒毛状腺瘤
3:乳头状腺瘤
(二)非肿瘤性息肉
1:错构瘤性(属遗传性)
2:炎性息肉
3:良性淋巴滤泡性息肉
(三)息肉与癌变
各种型息肉都会有癌变吗?不是的!一般认为,非肿瘤性息肉并不容易癌变,而肿瘤性息肉则易于癌变。
I型息肉癌变率:0.6%
II型息肉癌变率:0%
III型息肉癌变率:7.8%
IV型息肉癌变率:25.7%
(各地临床报告癌变率有一定差别)
消化道息肉虽然是无明显临床症状,但是其发育生长过程是很缓慢的,从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,去治疗。早期的癌变存活率达到90%,中晚期为20~25%左右,晚期不到5%。如果你的年龄已达到40岁及上,建议你无条件检查你的消化系统吧!
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nwoab.com/yfhl/1678.html